精益研发的背景和起源
来源:陕西西安西电爱波瑞 | 发布时间:2019/4/13 18:19:49
1990年,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James P.Womack教授在《The Machine That Changed the World》一书中创造了一个英语词组:精益生产(Lean Production),后来在全世界广为流传,被奉为生产型企业的学习楷模。
精益生产的成功使得人们试图将精益的思想推广到企业的所有角落,产生了许多与精益有关的名词:精益营销、精益供应链、精益六西格玛,精益质量等等。当然,推演到研发也属自然,研发毕竟是企业中最重要的活动之一。人们一般把这些“精益”统称为精益战略或精益管理。
但是,爱波瑞的专家们却发出完全不同的声音:精益研发与精益生产,同名“精益”,但含义大相径庭,此“精益”非彼“精益”也。
对于研发而言,“精”其实代表两个含义:第一是精良,保证研发过程与手段的创新,追求产品的最优化和高质量。第二是精准,按需研发,按照用户需求设计产品,不要闭门造车。研发之“益”也代表效益,但与生产不同的是,它通过提高产品附加值来提升效益。
与精益生产关注生产成本的降低不同,精益研发更关注的是研发价值的增加,其次才关注研发成本的降低,更重要的是,精益研发基于产品全生命周期视角关注成本、费用、能耗和物耗的降低
纵观国内外研发领域,为有效支撑产品研发过程,国外先进工业体系投入大量精力对产品设计模式进行研究,以系统工程理论最为典型。自六十年前系统工程方法体系创立以来,美国一直走在世界前列,欧洲在复杂产品的研发体系研究和建设方面也卓有成效。
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,世界先进工业国家先后提出了各自的新工业体系,以调整产业架构,完成产业转型,抢占未来制造业发展的制高点。这些新工业体系以德国工业4.0和美国工业互联网为代表,在中国工业体系引起巨大反响。
2015年5月,中国国务院发布了《中国制造2025》,成为引导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,规划提出了中国制造强国“三步走”战略,规划重点支持装备的研发创新管理,促进工业产品的正向设计,强化工业基础能力,塑造工业质量基因,促进多层次人才培养,促进智能制造和服务转型,为中国工业和信息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。
同期,国防科工局在“十三五”规划总体思路提出,坚持军民深度融合,努力构建中国特色先进国防科技工业体系,努力推进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由跟踪研仿向自主创新转变、能力建设由任务能力型向体系效能型转变、发展路径由内向发展向开放发展转变、体制机制由基于平台的纵向结构向基于专业化的有效竞争转变。
时代的要求、竞争的加剧和企业的发展局势,都要求企业在现代研发体系的建设上狠下力气。企业在推进研发体系建设的进程中,需要围绕产品研发需求,基于柔性平台框架,将现代管理方法、先进研发技术与信息化技术相结合,在企业产品研发全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增强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。